神经内镜脑内血肿清除术,

让脑出血治疗不再“脑洞大开”


(相关资料图)

——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帮扶教授王勇工作侧记

拓先生今年48岁,周三凌晨被家人发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家属遂紧急拨打120将其送至延安市人民医院急诊科。行头颅CT检查后,拓先生被明确诊断为左基底节区脑出血,出血量约45ml左右。由于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专科查体意识不清,右侧肢体偏瘫,经会诊后被紧急收入我院神经外科。

紧急时刻,手术是抢救患者生命的唯一办法。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脑血管疾病,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面对此种出血,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虽然可以有效地减轻颅内压,但也存在创伤大、出血多、并发症多等缺点,因此,神经内镜微创技术的兴起成为了近年来国内最前沿的治疗手段。

拓先生入院后,恰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勇教授第一天来我院神经外科工作。王勇教授在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及阅片后,考虑到患者情况紧急,出血量大,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创伤大,术中副损伤大,术后感染、脑水肿等发生几率高,患者术后恢复时间长,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并取得家属同意后,决定利用3Dslicer术前重建,规划手术路径,通过神经内镜手术清除脑内血肿的治疗方式为患者进行微创治疗。此种方法既符合微创治疗的理念,又能满足抵近观察、直视下清除血肿、确切止血、充分减压的要求,同时手术时间也可大幅缩短。

术前,王勇教授利用神经外科数字工作站及3Dslicer软件,对患者头颅、血肿等进行三维重建,精确计算得出血肿三维体积为61.035ml后进一步模拟手术入路。

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在麻醉科医护团队的配合下,王勇教授亲自操作,利用长约5cm手术切口,大小约2*2cm骨孔,置入endoport套筒,导入神经内镜,利用神经内镜独特的深部照明+抵近观察特点,顺利清除脑内血肿,后置入引流管一根,骨瓣复位,缝合头皮。从置入内镜到血肿清除完全,仅用时20分钟,就解除了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整个手术过程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术后转入监护室治疗。

第二天,患者清醒,可正常对答交流,复查头颅CT示:血肿清除完全,达到手术预想效果。后经康复治疗后,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顺利出院。

发病后

术后第一天复查

术后第一天血肿清除率大于95%

王勇教授介绍,神经内镜技术是一项相对新颖的微创手术方式,手术中,医生会避开大脑内重要的血管和神经,在头部打开一个直径约3厘米的小窗口,将一根直径约8毫米的专用套筒从脑皮层定位点一直深入到血肿处,建立一个供内镜通过的“隧道”,沿着建好的“隧道”将内镜和微创器械引入颅内,在清晰、直观的视野下直接清除血肿,同时还可以观察处理出血点、脑室内血液和脑室周围脑水肿等。

神经内镜在颅底肿瘤、脑室内肿瘤、脑积水、脑出血等手术中具有明显优势,手术中,术者可以在内镜直视下最大限度清除血肿,避免了钻孔引流的盲目性,同时最大限度保护患者神经功能、减轻传统手术带来的创伤及副作用,真正做到外科手术微创化。可视化一次性组织牵开扩张导管脑内血肿清除术再次丰富了脑出血微创治疗的手段,方式操作便捷、治疗效果可靠,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同时还可减轻患者家庭经济负担。相信随着该术式的应用可使更多脑出血患者获益,神经内镜也将成为神经外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王勇教授来科帮扶已2月有余,从进入科室的第一天起,王勇教授积极了解科室的基本情况,制定详细帮扶计划,帮助科室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及科研创新,针对性去解决问题。在他的指导下,神经外科关于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内镜微创治疗的完善流程,极大提高了科室的业务水平。此外,王勇教授还协同眼科、神经内科等兄弟科室进行会诊、学术交流等活动。针对工作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进行科内教学讲座,积极开展神经内镜相关理论培训8次、神经内镜相关新技术新业务实操4次、器械操作培训3次、实验室显微解剖培训2次,引导医护人员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有了先进的思维,医护人员后续的自我提升也就有了方向和抓手。在帮扶工作中,他真正做到技术帮扶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丰富了神经外科医务人员专业理论知识,提升了科室人员的实操能力,拓展了科室业务范围,让神经外科有了质的发展和飞跃,为科室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感谢您的关注

供稿:白小飞  樊宇耕(神经外科)

图片:白小飞  樊宇耕(神经外科)

推荐阅读

围观

媒体聚焦丨延安市人民医院采用抗生素髓内缓释技术治疗顽固性骨髓炎

热文

如何进行饮食调摄防治肿瘤?

点完这里再走吧!

上一篇:为什么说“五一”小长假成绩亮眼?这几个关键词告诉你答案|当前通讯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推荐阅读

更多